
让雷锋精神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青岛实践”系列报道(九)
深化大思政课内涵
构建雷锋精神分级教育体

编者按: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中华志愿者协会传承雷锋精神工作委员会(简称“全国学雷锋两会”)会员单位——青岛市雷锋精神研究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重要指示精神,创立了深入研究雷锋精神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学雷锋活动“升级版”走深走实高质量发展,让雷锋精神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的“青岛实践”。《雷锋在线》《岛城雷锋号》自6月25日起,联合推出让雷锋精神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青岛实践”系列报道。今天编发报道之九:
深化大思政课内涵
构建雷锋精神分级教育体系
青岛雷锋精神研究会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推动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拓展,近年来,他们深入走访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大学等220余所学校,通过与校领导、教师进行深入座谈,深切认识到推进大思政课框架下的雷锋精神分级教育势在必行。为切实增强雷锋精神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他们持续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能力、发掘其独特社会价值,永葆党的政治本色。
一、 强魂:以分级教育筑牢青少年精神根基
针对部分青少年存在的信仰迷茫与价值困惑的“空心病”问题,开展雷锋精神分级教育,将其深度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为青少年树立可敬可学的英雄榜样。实践证明,分级教育能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雷锋精神蕴含的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热爱祖国、争创先进等精神内涵,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故事高度契合,为更好的让学生在课本中感悟雷锋精神,需着力实现“三个结合”:社会大课堂与学校小课堂相结合、日常熏陶与课堂讲授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综合利用理论实践、线上线下资源,营造全社会崇尚雷锋精神的思想政治氛围,显著提升大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与时效性。
二、强志:以分级教育引领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
引导青少年立长志而非常立志,明确“为谁活着有意义、怎样活着有价值”,关键在于学习雷锋的立志方式——以入队、入团、入党为目标,将成为新时代农民、工人、军人作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历。
(一)传承文化立志。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立志做文化传承者。鼓励体验民族风俗节日,探究中国哲学渊源,培育良好道德品质与文明礼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升学生自律能力与规则意识,争做美德少年。
(二)实践砺志。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与劳动实践,使学生深入了解工人、农民、解放军、科研人员的崇高品格与职业情操,立志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三)红色铸志。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建立雷锋精神主题场馆作为大思政课教学的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实地感受其精神魅力。邀请雷锋精神传承者走进大思政课堂,面对面分享故事与心得,发挥各级学雷锋标兵的示范引领作用,手拉手引领,让学生深刻体悟榜样力量,激发立志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并撰写心得体会深化认识。
三、 强心:以分级教育培育青少年感恩情怀
通过大思政课雷锋精神教育,重点学习雷锋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和事迹。
(一)历史对比知恩。通过新旧社会对比,讲述雷锋感党恩、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生动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树立幸福感与报恩心,切身感受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二)集体主义育情。开展雷锋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讲述其热爱集体、感恩集体的案例,提升青少年对团队的热爱、忠诚与归属感。
(三)培养主人翁意识担当。通过雷锋“我是新中国主人”的经典案例教育,学习其不忘初心、勇担责任的使命感,号召青少年在校园树立勇于担当的使命感,争做“小帮手”。
四、 强能:以分级教育贯通青少年成长全链条
童年(幼儿园):养习为主。 采用情景小剧等参与体验式教学进行引导。初小(1-3年级):养善为主。 运用雷锋及英雄人物照片、典型人物切身案例,结合生动故事、游戏、活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高小(4-6年级):养志为主。阅读《雷锋日记》,讲述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故事。初中:养德为主。 深挖雷锋精神内涵,融合中华文化,扩大阅读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价值观,增强法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全面发展好少年。高中:养智为主。弘扬雷锋爱国爱党情怀,崇敬英雄。结合国家社会时事政治教育,提升政治素养。职高:养技为主。 阐释雷锋的职业追求,将其螺丝钉精神、钉子精神、傻子精神(甘于奉献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融汇为新时代职业精神,激励学生钻研技能,爱岗敬业。大学:人生哲学为主。开展理想信念、敬业、创业、创新、创造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悟雷锋人生哲学,端正人生态度,明晰人生意义。
五、协同:构建全社会育人共同体
(一)研究引领。雷锋精神研究会承担深入研究分级教育新路径的重任,不断丰富内容、创新方法、拓展渠道,提供理论支撑,推动《道德与法治》课落地生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二)教师转化。青年教师深挖雷锋精神时代内涵,实现“两个转化”:将雷锋精神创造性融入《道德与法治》课,讲清时代背景与感人事迹,阐释雷锋如何在平凡岗位创造不凡价值,理解“有限生命投入无限为人民服务”的深刻意义;将雷锋精神转化为关注社会热点的载体,让雷锋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使其成为可感知、可学习的具体行动,为立德树人筑牢根基。
(三)校本实践。学校应立足特色优势,开发校本课程与实践活动,将分级教育纳入体系。变革传统说教,采用案例教学(学生讲述雷锋事迹与自身故事并讨论)、情景教学(模拟社区志愿服务)、多媒体教学(播放雷锋影视纪录片)等方式,激发情感共鸣,深化价值认同。
(四)社会联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将学雷锋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的要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实践中,他们将雷锋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以志愿服务为核心载体,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开展义务劳动、关爱孤寡老人、帮扶贫困学生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