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锋”火相传 信仰守护(连载十九)
第六节 洪建国谈与雷锋合影
(根据回忆文章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洪建国 一位以一生宣传雷锋为己任的人
洪建国1932年生于山东省济宁市,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宣传处助理员、秘书处处长。是雷锋生前尊敬的部队领导和亲密的老大哥。
雷锋在沈阳战区部队作巡回报告,时任宣传处助理员的洪建国是主要陪同人;曾撰文在《人民工兵》杂志报道雷锋事迹;雷锋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的发言稿,是洪建国帮助完成的。
除了工作上的联系外,洪建国和雷锋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雷锋生前在部队曾与四位战友在照相馆单独合过影,洪建国是其中之一(其他三位是蔡云、于泉洋、雷凯)。
1961年7月28日,洪建国与爱人杨玉兰结婚,在沈阳执行任务的雷锋,作为唯一的士兵代表参加了婚典,这也是雷锋一生中唯一参加的一次婚礼。
雷锋因公牺牲以后,洪建国参与了雷锋身世和事迹的调查。
几年间,他精心收集整理了包括雷锋的家世、经历和事迹,以及部队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情况、学雷锋先进典型经验等文字材料、编选《雷锋日记》的档案、相关照片、幻灯底片及报刊剪辑等在内的资料,分门别类装订成了35个卷宗。这些资料成为人们了解雷锋、宣传雷锋极为珍贵的史料,其中18卷被确定为永久档案,被沈阳军区档案馆调存。
这些资料,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雷锋事迹展览、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雷锋》、军区话剧团创作《雷锋》话剧、抚顺市筹建“雷锋纪念馆”等,提供了权威的第一手素材,他本人被大家赞誉为雷锋事迹的“活字典”。
1972年,根据军区政治部指示,他主持选编了《雷锋日记选》,他从军博调出雷锋日记原件,逐篇精选,并请摄影干事欧达龙把每篇日记原稿、修改稿逐一拍摄下来,注明了修改和取舍的原因。
雷锋牺牲后,洪建国同志撰写了多篇回忆、怀念雷锋的文章;多次参加雷锋事迹报告团,为沈阳市一些中小学做报告;雷锋牺牲10周年时,他整理选编的《雷锋日记选》,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还组织人员筹建了沈阳军区工程兵“雷锋事迹展览馆”。
1976年5月转业地方工作后,洪建国不改初衷,坚持学习雷锋、宣传雷锋。在河南、深圳等地先后应邀做雷锋事迹报告数十场,听众数十万人,并在郑州铁路局举办了雷锋事迹展览,为宣传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做了大量工作,深圳电视台为此曾做过专题报道。
※ ※ ※

洪建国:
又是一年8月15日。
客厅里悬挂的我同雷锋合影照片,已经微微泛黄。我,小心翼翼地拂去了微尘,孩子们奉上了一束鲜花……
这张照片伴随我已经近60年了。其间,我从军队到地方,从东北到中原,每次搬家,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们把这张合影端端正正地挂在客厅中央,“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照片,纪录了我和雷锋的往事……
1960年11月,雷锋被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并被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确定为特邀代表。当时我在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宣传处任助理员,受领导委派,我协助雷锋整理了会议讲话材料,后来又多次陪同他到战区部队作巡回报告。
有一次陪雷锋去旅顺为部队作报告,在火车上,雷锋不时帮助列车员打扫卫生,给旅客倒开水。闲暇时,雷锋拿出自己的一些照片看了起来,引来了旁边的旅客围观和询问。此时我想起之前听到部队的同志反映,说雷锋在一些会议上不注意听首长的讲话,经常翻看自己的照片。我就劝诫雷锋收起照片,并告诉雷锋大家对他要求很高,指出缺点,是关心爱护他,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帮助他,雷锋听后陷入了深思。
这次火车上的短暂谈话我没有太放在心上,只是出于老同志对年轻战友的关怀。而雷锋却是扎扎实实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里。如今我们翻开《雷锋日记》,雷锋接连写下了多篇日记,都是在提醒自己要警惕骄傲自满。
12月9日,我和雷锋从沈阳出发坐火车抵达大连,准备换车去旅顺。趁在大连火车站转车的空档,经雷锋提议,我们在大连站前秋林商店(后改为大连商场)二楼摄影部拍下了这张照片。喜欢照相的雷锋又单独照了一张,后来雷锋将照片连同底片一起寄给了我。雷锋同志牺牲以后,我请人放大了这张合影,挂在了客厅里。
在工兵7团作报告那几天,每次忆苦报告后,他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每次讲到亲人的不幸遭遇,他都要难过好一阵子。团首长为雷锋同志身体着想,特意开会研究,让炊事班做饭时加了一道炒鸡蛋,但是雷锋说什么都不肯吃,他对部队领导说,我们不能搞特殊。报告间隙时间,团里安排了一辆吉普车送我们去旅顺的景点参观,也被雷锋拒绝了,我们俩步行去了万忠墓,还坐公共汽车参观了旅顺的日俄战争遗迹。
在公共汽车上,雷锋不仅扶老携幼,主动给妇女儿童和老人让座。即便车上有空座,他也不坐下,而是站在司机背后,仔细观察老司机的驾驶动作,细心体会学习驾驶技术,这一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雷锋在旅顺工兵7团的报告,在驻地引起了巨大反响,海军旅顺基地找到7团领导,想邀请雷锋去海军部队作一场报告。考虑到事前没有计划,又是跨兵种活动,我不敢擅自做主。便电话请示了工程兵政治部首长,经同意后我陪同雷锋又去了海军基地给机关干部和直属队作了一场报告。
渐渐地,我和雷锋成了好朋友。
1961年7月28日,我和爱人杨玉兰在沈阳举行婚礼。恰逢雷锋出差来沈阳,闻讯后便赶来参加。他忙前忙后,热情地帮助我照顾往来的客人。还同其他来宾一起,用一幅红绸窗帘,做成了一帧别具特色的来宾签名簿。雷锋,端端正正地在上面写上了他的名字。

和雷锋的近距离交往,使我得以亲身感受到了他身上所彰显的正能量。60多年过去了,雷锋同志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无限深情的音容笑貌,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他那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始终鞭策着我前进。
50多年来,我心系雷锋,先后在沈阳中小学校、郑州局铁路系统做雷锋事迹报告近百场,听众达数万人次;主持整理、再编、出版了《雷锋日记选》;收集整理了雷锋生前和所在部队学雷锋活动的档案资料35卷;负责筹建了沈阳军区工程兵“雷锋事迹展览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并号召雷锋传人“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曾经在雷锋部队工作过的老兵。虽然已年届9旬,但只要一息尚存,我就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把学习雷锋作为我毕生不变的追求,把宣传雷锋作为我一生的使命担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公开发表以来,每年3月5日我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纪念活动,并坚持写诗赞颂。现将2020年3月5日纪念题词发表57周年时的所作录于后,见诮大方。
纪念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公开发表57周年颂歌:
鹧鸪天
革命胸怀涌至诚。倾心巨笔树雷锋。五秩七载金光灿,著力为民铸锦程。
情切切,意重重。中华兴振事终成。豪歌楚地驱瘟疫,笑赞尧天吼大风。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