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锋”火相传 信仰守护(连载十二)
第三讲 百淬成锋
雷锋的青年偶像冯健大姐在回忆雷锋时说,雷锋1956年在望城县委当公务员期间,最喜欢读的书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人曾经常多次在一起讨论和交流学习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1958年11月13日,在北上鞍钢的火车上,一位不久前刚刚改名为雷锋的年轻人,正捧着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聚精会神地看着。同行的工友指着年轻人大声说,看呐,雷锋现在就开始研究炼钢了!雷锋听了,笑了笑说:“不是炼钢,是炼人。”
雷锋,这位出身于湘楚大地的青年,这位解放军队伍中的普通士兵,是如何一步步淬炼成钢,成为共和国璀璨星空中永恒不衰的耀眼明星的呢?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雷锋同志的成长之路做以粗浅地探讨。
一、感恩情结是雷锋永生奋进的基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受人推崇的善举。无论是在中华典籍中,还是在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中,人们赞美知恩图报的人,赞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行为;憎恶社会上那些恩将仇报的不良人,憎恶“东郭先生和狼”故事里的那只“白眼狼”。
人与人之间的感恩,是一种心理认同,这种认同是发自内心的肯定和接纳,是不求回报的自觉付出。
雷锋是懂得感恩的。感恩,是雷锋成长进步的原动力。
1、感恩奠定了雷锋的价值取向
雷锋,一个从旧社会走来的苦孩子,不满7岁便成为一个举目无亲的孤儿。
解放后,党和政府分给他水田,山地、山林、房屋和稻谷,送他上学读书、安排他就业……

脱离苦海的庚伢子(雷锋),朦胧地感到,这一切都是共产党、毛主席给他的。上学的第一天,他就早早来到学校,让启蒙老师李扬益教他用解放军连长送给他的那支钢笔,一笔一画地写下了“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冯健《望城起步》第53页)
1951年,学校组织抗美援朝捐款,不满11岁的小雷锋把叔叔给他的压岁钱两千元(折新币两角钱)全部捐了出来,钱虽不多,却是雷锋诸多捐款中的第一笔。(冯健《望城起步》第103页)
1956年,小学刚毕业的雷正兴(雷锋),就在一个小本上写道:“我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去工作,以报答毛主席,报答共产党。”(时任望城县委组织部干部黄菊芳口述文章《平凡凝聚的伟大 矢志铸成的必然》)
雷锋抚摸着手上的伤疤,念念不忘党和毛主席的恩情,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点点滴滴地加以回报。
他感恩启蒙的李扬益老师,感恩送他读书的彭德茂乡长,感恩培养教育他成长的张兴玉书记……
回辽阳武装部和焦化厂探亲,是他的感恩之旅;和县委张书记、冯健姐姐通信,表述的是他的感恩之情。
应该说,此时生发在雷锋身上的报恩思想、所进行的报恩行动,还是原始的、朴素的,但已映射出了雷锋同志励志报国为民的人生观雏形,为他未来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基础。
2、感恩成就了雷锋的光辉业绩
参加工作后,在组织的培养教育下,雷锋朴素的报恩思想迅速转化为一种阶级的自觉,一种行为自律的准则。
他在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伟大的党啊!英明的毛主席,有了您,才有了我的新生命……我要永远听您的话,在您的身下尽忠效力,永做您忠实的儿子。”(1960年11月18日雷锋日记)
成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之一的雷锋,心中有党,心中有国,心中有人民。他把帮战友解难用来回报本阶级的深厚情意,把为群众做事用来回报人民的养育之恩,把艰苦奋斗、恪职敬业用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
他把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捐给人民公社和灾区人民;
他帮助战友洗衣、缝被、救助困难家庭度过难关;
他爱岗敬业,苦练技术本领;
他“出门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
透过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我们看到了雷锋感恩祖国、回报人民的赤诚之心。感恩,是雷锋绚丽人生的生命底色,是雷锋成长的动力之源。
3、感恩铸就了雷锋精神的辉煌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2013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的审议讲话中,概括了雷锋精神核心的四个方面,即: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
雷锋从死亡的边缘走向新生,亲身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让劳苦大众过上好生活。由此,他坚定地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并作为一生的指路航标和动力支撑。他在日记中写道:“忆过去,我刻骨地痛恨三大敌人。想今天,我万分地感谢党和毛主席的恩情。望将来,我信心百倍,浑身是劲,坚决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1962年7月1日雷锋日记);
雷锋在回报人民养育之恩、“献身于为人民服务”(雷锋语)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奉献自我、诚信利他的美德和共产党人的大爱胸怀;
雷锋把对人民、对社会的感恩之举,当作是应尽的义务,不图回报。在“生活的仓库里”拒绝做“无穷尽的支付者”。正是这种“无我”的情怀,成就了雷锋“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
社会主义拯救了雷锋,他励志要使社会主义祖国“一天天变得更美丽”。为此,他立足本职、忘我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养成了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
1960年11月15日,雷锋在日记中写道:“党把我从火坑中拯救出来……我们决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应该‘饮水思源’。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我们都不能不以革命的名义来对待革命事业,坚决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雷锋从朴素的感恩思想逐步上升到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立志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所以说,感恩成就了雷锋,辉煌了雷锋。雷锋精神发轫于感恩,升华于感恩;感恩,是雷锋精神形成的基石。
二、理论武装是雷锋进取攀升的指南
1、雷锋酷爱学习
雷锋基础文化不高,他带着对旧社会的刻骨仇恨,走进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洪流之中,深切地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他把读书学习做为充实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径。
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他在新华书店办了个借书证,店里来了新书、好书,他从不放过。雷锋还有一个小书箱,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书读到哪里。
雷锋用“钉子精神”挤时间读书。当公务员时,晚上把灯泡拉到被窝里,把枕头都烤糊了;当战士时,因读书影响作息,挨过排长的批评。他总结了挤时间读书的“六点经验”:“早起点,晚睡点,饭前饭后挤一点,行军走路想着点,外出开会抓紧点,星期假日多学点”(1961年4月×日雷锋日记)。
因此,雷锋比同龄人多读了许许多多的书。
2、雷锋善于学习
雷锋读书从不死记硬背,而是记于心、勤于思、用于行。他说,学习毛主席著作,要学习毛主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与改造自己的思想、提高技术、改进自己的工作、搞好训练相结合。在雷锋的笔记本中写有大量的学习心得,在他读过的毛主席著作上写下的学习心得和注记多达58处。
他还摘录了马恩列斯等领袖和方志敏、鲁迅等革命家的语录警句30多条。
3、雷锋学也无涯
雷锋如饥似渴地用知识填充和武装自己。他学习政治、学习文化、学习科技知识,凡是能够接触到的、有益的书籍,他从不放过。
一是认真学习革命理论。他先后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四卷,对《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章,能够通篇背诵下来。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60年底开始发行,1961年4月雷锋就通读了一遍。
他在日记中写到:“毛主席著作对我来说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
除了学习毛主席著作,雷锋还阅读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怎样做一个共青团员》等政治理论书籍。
1963年5月11日,毛泽东主席在“杭州会议”上说:“我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看来此人是懂得一点哲学。”毛主席进一步指出:“雷锋的日记中有很多很好的辩证法的观点和语言……”
二是学习文化知识。雷锋是个爱好文学的青年,他自费订阅了《中国青年》和《人民文学》杂志,购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青年近卫军》、《鲁迅小说选集》、《绞刑下的报告》、《把一切献给党》、《可爱的中国》、《王若飞在狱中》、《诗歌札记》等多部文艺书籍和人物传记。
三是学习技术技能。22岁的雷锋,当过公务员,当过农民,当过工人,当过解放军战士。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他都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并把工作做到最好。
在团山湖学开拖拉机,在鞍钢学开推土机,他在饭桌上,躺在床上,都模拟和体会驾驶动作。(1959年2月24日雷锋《我学会开推土机了》);
入伍以后,他起早贪黑苦练投弹,把胳膊都练肿了;
部队分配他开汽车,他苦练驾驶技术:
外出乘公交车,他总是站在驾驶室后面,细心观看司机的驾驶动作(见洪建国回忆文章);

他配属部队执行运输任务,把从抚顺到下石碑山(施工地点)各个路段的地形地貌,包括桥梁、道口、山包、小河等都形象地画在纸上,以保行车安全。
雷锋在《毛主席著作选读》第33页书眉上写道:“不但要有好的思想,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锲而不舍地学习,滋养和催化了雷锋的进步成长,夯实了成长进步的根基,使雷锋获取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一、革命理论确立了雷锋正确的人生观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指路航标,是事业的动力支撑。雷锋之所以用22岁的年华铸就了不朽的丰碑,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他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定了革命信念,培养了无限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品质。他说“毛主席著作学得越深,思想越开阔,胸怀越广大,立场越坚定,理想越远大”;“我学习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四卷以后,感受最深的是,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1961年11月26日雷锋日记)
第二、科学文化提升了雷锋的修养格局
学习拓宽了雷锋的格局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和品味追求。

他18岁的处女作《我学会开拖拉机了》,在《望城日报》上刊载,获得了好评;
他的短篇小说《茵茵》,已掌握了典型人物的塑造方法。给读者展现了茵茵这样一位又红又专的青年女突击队长的形象;
他创作了30多首诗歌,长诗《南来的燕子啊》,能够熟练地运用诗歌“赋”“比”“兴”手法、诗句的凝练和用韵。
雷锋给我们留下的13.5万字的精神瑰宝——雷锋日记:日记中充满了理性的思考,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纯洁高尚而不矫揉造作的思想情怀、平实朴素而又简炼生动的语言、信手拈来而又恰到好处的典故跃然纸上,强烈地感染和教育了每一位读者。
第三、知识技术充实了雷锋服务社会的本领
雷锋是又红又专的青年,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实处。
在弓长岭工地修建厂房时,雷锋运用杠杆原理,发明了“提竿吊斗”往屋顶运水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他利用报废的汽车零部件,组装了汽车模拟驾驶平台,缩短了训练时间;
他刻苦钻研,把“耗油大王车”改造成“节油标兵”车;
他外出学习取经,在连队炊事班创造了“米饭增量法”;
……
《韩非子》上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雷锋刻苦学习,不厌巨细。他在学习笔记本中,记录着马克思的话:“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
雷锋对革命理论的学习,解决了人生最根本的世界观问题,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从此“把有限的生命投入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之中”;他对知识的无边探索,提高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本领,成为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
三、楷模引领是雷锋自强自省的标尺
雷锋从小就是一个铁杆“追星族”。他所追的“星”,都是各行各业、各个战线上的英模人物。
1、景仰革命领袖
雷锋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敬仰之情,日月可鉴、天地可昭。
雷锋去鞍钢前,曾同张建文专程到韶山拜谒过毛主席故居。他在1960年11月5日的忆苦思甜报告中讲到:“我连做梦都想见到毛主席。后来一位同志带我到了毛主席家乡去参观,一位老爷爷给我讲了毛主席的故事。毛主席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处处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我非常感动,一定要好好学习,做毛主席的好学生。”(根据雷锋录音整理)
雷锋在梦中见到毛主席的场景,仅有据可查的文字记载就有三次(见1959年10月×日、1961年7月1日雷锋日记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雷锋照片的故事》第10页)。
在公开发表的《雷锋日记》和保留下来的雷锋文字中,提到毛主席的地方就有270多处。
雷锋把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放在汽车驾驶室里,把马恩列斯的语录以及任弼时、方志敏、王若飞、徐特立等人的教诲抄在笔记本上,随时随地鞭策自己。
郭亮,是雷锋的望城同乡,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著名工人运动领袖。雷锋对郭亮崇拜有加,从小就对郭亮的事迹耳熟能详,并对郭亮就义前写给夫人亲笔遗书能逐字逐句背诵下来。对辑录郭亮事迹的书爱不释手,从湖南到鞍钢,再到部队,一直带在身边。(冯健《望城起步》第4页)
2、崇拜革命英烈
雷锋有着浓浓的英雄情结。
读小学时,每次听到刘胡兰、方志敏、王二小的故事时,雷锋都激动不已。

他把黄继光的照片贴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并写下了“英雄的战士黄继光,我要永远向您学习”。
雷锋崇尚英雄,他能够全文背出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见冯健《望城起步》第22页)
在雷锋的日记中,谈到的中外英雄模范人物多达数十位。有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杨根思、刘胡兰、白求恩、张思德、赵一曼、向秀丽、吴运铎、郅顺义、聂耳、保尔•柯察金、卓雅与舒拉……
也有文艺作品中的韩英、简素华、龙均爵、牛虻……
1960年雷锋写下了一首诗《永远学习黄继光》:“我要永远向您学习/英雄的战士黄继光/我是党的儿子/人们的勤务员/为了全人类的自由、幸福、解放/哪怕高山、大海、巨川/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入火海,进刀山/我甘心情愿/断头骨粉/身红心赤/永远不变!”
3、学习身边楷模。
冯健,是雷锋从青少年起就崇拜的偶像。
1953年,冯健高小毕业毅然回乡参加农业生产,曾担任农业合作社领导职务,后来又主动要求到新建的养猪场当饲养员。她多次被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三次受到毛主席接见。雷锋小学毕业后,投身农业战线,就是受冯健模范事迹的感召。在冯健大姐的带动下,雷锋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在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雷锋入伍以后,在寄给冯健的照片背后写着:“冯健姐姐:我要永远向你学习,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张秀云,是雷锋在鞍钢工作期间鞍山市的劳动模范。雷锋在日记中写道:“向张秀云学习,首先学习她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对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赤胆忠心;学习张秀云同志积极主动。帮助别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和团结群众的优良作风;学习她坚持向群众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谦逊好学的精神。”(1959年11月2日《雷锋日记》)
雷锋在《前进报》上看到了共产党员郑春满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后,“感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学习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1961年5月2日《雷锋日记》)
4、效法一切美好。
雷锋注意汲取身边的一切美好、一切积极向上的事物,用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胸怀格局。
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著名的人生“七问”:“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1958年6月7日《雷锋日记》)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像松树那样,不怕风吹雨打严寒冰雪,四季常青;我要像柳树一样,插到哪里都能活,紧紧与人民连在一起,在人民中生根、长大、结果,做人民最忠实的勤务员。”(1961年9月22日《雷锋日记》)
雷锋从看似普通的水、阳光、螺丝钉、松柏等事物之中,随时随地地感悟人生道理和做人准则,引以励志。
魏巍说过:“在雷锋的历史上,虽然没有上甘岭冲天的火光,也没有云周西村惊人的风雷,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说,他同黄继光、刘胡兰同样伟大”。
雷锋见贤而思齐,择善而从,不断地从杰出人物身上学做人,从一切美好事物中汲营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终于成就了伟大的人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