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火相传 信仰守护(连载十一)
三、如何正确解读雷锋同志的照片
雷锋同志留下的300多幅照片,并不是摄影家的艺术作品。照片本身所展现的和拍摄者所追求的,并不是单纯的艺术美,而是蕴含在照片之中的人格美、精神美。如果仅就摄影技巧、艺术效果而言,这些照片有些可能算不上上乘之作,但它所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启迪和大美的享受,却胜过了千万幅摄影作品。
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从来就是人们主观意识的反映。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不同的学识和水准,对同一件事物的评价常常大相径庭,正如“一千名读者眼里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读雷锋照片,可以见仁见智,但是,有些原则是务必要遵守的。
一是要秉持客观、公正、健康的心态。人各有志,对雷锋的所作所为,对雷锋照片所记录下来的好人好事,对雷锋照片所映现的高尚品德及伟大精神,你可能不认同,不效法,不追求。但不应该横加指责,妄加非议;更不能将一己之见强加于人。
二是不可用虚无主义的态度评价雷锋照片。雷锋是社会公认的楷模,维护和捍卫民族的英模,是每位公民应有的基本道德。退一步讲,即便你对雷锋没有敬仰之心、敬爱之意,那也绝不应该拿英雄开涮,做有损雷锋形象的事。不能仅凭道听途说,便捕风捉影,对雷锋照片随心所欲,凭空假设,无中生有,添油加醋。这既不公道,又不地道。
三是对照片拍照者不能苛求责备。囿于时代、认识水平和技术手段,个别照片在拍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瑕疵或纰漏。我们应该全面、历史的去看待,不能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更不能以此否定照片所揭示的主题思想,正所谓“瑕不掩瑜”是也。
诗人北岛说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一些别有用心者,为了达到全面否定雷锋的目的,“为赋新词强说愁”,故意利用雷锋照片大做文章,蓄意对雷锋照片做另类解读,恶意对雷锋诋毁攻讦,则必须坚决予以回击!
1.雷锋照片记录了雷锋同志的成长历程
如果把雷锋同志生前所遗留下来的300多张照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来,那么,雷锋从一名戴着红领巾的新中国少年,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一条清晰的脉络便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雷锋同志在这个世界上度过的21年零8个月,共9710天(1940.12.18---1962.8.15)。
请看:
当儿童团长:他带头贴标语,扛红缨枪;
当小学生:“学习他最好,活动他最行”;
当公务员:不到1年时间,就3次被评为“模范工作者”、 “模范共青团员”和“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
在治沩工地、团山湖:共1年时间,他是全县第一名拖拉机手,望城县“下放干部先进工作者”;
在鞍钢:1年零2个月,他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红旗手,18次被评为标兵,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在部队:2年零8个月,他荣立2等功1次,3等功2次,嘉奖多次,被评为“节约标兵”、“模范共青团员”,当选为抚顺市人大代表。

雷锋一路走来,一路风采。这一幅幅照片,全景收录了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巍峨的丰碑。
2.雷锋照片再现了雷锋同志的感人事迹
雷锋同志为我们留下的帧帧照片,默默地、年复一年地向我们讲述着雷锋同志那一件件动人的往事。一幅照片,一个故事;一幅照片,一段辉煌。

给红领巾讲故事、讲传统。在他看来,“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他们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

给人民公社和灾区捐款。他觉得“我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
给工友张建文、刘大兴,战友乔安山、周述明家里寄钱。他想的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人民的勤务员,应该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
把饭让给王延堂。他说,“他没有带饭来,我拿自己的饭给他吃,我虽饿点,让他吃饱,这是我最大的欢乐。”
帮助战友做被子,帮战友洗衣服。他想的是“应该多做一些日常的、细小的、平凡的工作,少说漂亮话。”
捡粪送人民公社。他说:“支援农业,争取农业大丰收,是我应尽的义务。”

送老大娘回家。他在日记中写到:“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自己辛苦点,多帮人民做点好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一张张的雷锋照片,记录了一段段鲜活的历史,留下了雷锋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一次次美好的瞬间,如同一串琳琅的明珠,永远焕发着璀璨的光芒。
3.雷锋照片物化了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
形而下者为之器,形而上者为之道,器以载道。
做为形而下的雷锋照片,承载着时代精神的精华——伟大的雷锋精神。雷锋照片作为一种载体,使雷锋精神得以表征。
长期以来,人们对雷锋精神的内涵,相继做出了各种概括。
无论是敬爱的周总理提出了四句话,还是后来概括的“五种精神”,都可以从雷锋同志留下来的幅幅照片中得到印证和诠释。
诚然,雷锋精神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不能把它碎片化,也不能简单的把雷锋同志的照片机械地拿来,对号说哪幅照片是反映雷锋同志的哪种精神。但是,历历在目的雷锋照片,诠释着雷锋精神的内涵,展示着雷锋从平凡到伟大的心路历程。
看到雷锋同志孜孜不倦地攻读毛主席著作、积极要求参军入党、夜以继日地苦练投弹等照片,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雷锋同志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看到雷锋同志给灾区和战友工友寄钱、利用休息时间帮战友洗衣缝被、到工地推砖、送老大嫂回家等照片,你没有理由不被雷锋同志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所感染;
当公务员、开拖拉机、修推土机、精心保养汽车、苦练驾驶技术、制服“老爷车”……述说着雷锋同志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和创新精神;
千层底的袜子、掉了漆的牙缸……昭示着雷锋同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伟大来自于平凡,平凡成就了伟大。雷锋精神体现在他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言一行之中。幅幅雷锋照片,传递着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雷锋照片这种特殊的影像方式,彰显着雷锋精神的基本要素,雷锋精神在这些照片中呼之欲出。
4.对照雷锋照片加深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时,对新时期学雷锋再一次做出了重要的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居高思远,言简意深,是在深刻领会雷锋精神实质、全面把握新时期历史使命的基础上,为我们新时期深入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指明了新的方向。
今天,我们对雷锋照片的再瞻仰,对雷锋事迹的再回顾,对雷锋精神的再学习,将会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深刻理解。
一幅幅照片记录了雷锋同志给战友洗衣服、缝被子、到车站擦玻璃、上街积肥……桩桩件件都在诠释着“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的道理;
雷锋把好事做到千家万户,“出门一千里,好事一火车”,这说明了学习雷锋“人人可学”“处处可为”,是贴群众,得人心,接地气的活动。
雷锋被抚顺人民选举为人大代表,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拥护。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一再指出的“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体现”、让雷锋精神 “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世世代代弘扬下去”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雷锋同志刻苦学习马列、认真钻研技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的,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统观雷锋同志给我们留下的300多幅照片,自始至终有一条红线贯穿:那就是雷锋同志爱党、爱祖国、爱人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价值取向。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一再强调的:“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含义之所在。
雷锋的照片记录了雷锋光彩的一生,它将雷锋生命的22个春秋凝固并保存下来。尽管时间日渐流逝,雷锋照片却依然像尊尊的雕塑,高耸矗立,年复一年地彰显着伟大的平凡,依然像粒粒珍珠一样熠熠生辉。

雷锋照片是雷锋同志和摄影工作者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中不可复制的的传世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共产党人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完美结合的经典。一幅幅雷锋的照片,封藏着一段段感人的场景,讲述着一桩桩动人的故事,彰显着一幕幕精彩的桥段!它让记忆走进了现实,让辉煌走向了永恒!
1998年,加拿大一家权威国际摄影组织capa,评选出了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幅照片,中国入选有两张:一张是1966年新华社高级记者钱嗣杰拍摄的《毛主席畅游长江》;另一张就是《东北民兵》杂志记者周军同志拍摄的这张《雷锋》。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一幅名为《与但丁讨论神曲》的油画在网上热传,这幅油画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103位世界著名人物的形象。雷锋和毛主席、孙中山等多名中国人都出现在这幅画中。世界诸多名人,如普京、爱因斯坦、亚里士多德、乔达摩•悉达多、孔丘、卓别林、拳王阿里等人,在画中或站立,或蹲坐在地上。而雷锋却被作者安排坐在前排的椅子上,足见雷锋在世界文化中所处的位置。
50多年来,雷锋同志的照片,教育、鼓舞、鞭策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进步成长;
50多年来,雷锋同志的照片,走进了工厂农村,走进了机关学校,走进了部队军营,走进了千家万户,走出了国门,更走进了亿万人的心田……
(第二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