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雷锋 金华情”
雷锋生前连长虞仁昌:传播雷锋精神的种子

人物名片:虞仁昌。1929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1949年5月入伍,195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荣立过战功。1958年5月至1963年6月,在原沈阳军区工程兵第十团运输连(雷锋所在连)任副连长、连长。转业回老家东阳后,先后在供销社、运输公司等任职,1988年离休。先后荣获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浙江省首届“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
“我心中那个永远微笑的雷锋” 他说:‘火车头的力量很大,如果脱离了车厢,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一个人做工作,如果脱离了群众,就会一事无成……’”
《雷锋日记》中多次提到的这位连长,就是虞仁昌。当年,就是他亲自把雷锋从新兵连接回连队,见证他成为副班长、班长、光荣入党……
虞仁昌不仅是雷锋战友、连长,更是雷锋成长见证人。“我做了他两年的连长,他却做了我一辈子的榜样”。这是虞仁昌回忆那段和雷锋在一起的日子,总要提到的一句话。
1960年1月,当时担任原沈阳军区工程兵第十团运输连副连长的虞仁昌,把雷锋从新兵连接回连队。没想到,和这个新兵在一起的两年零八个月,影响了他一生。
把雷锋从新兵连接回不久,虞仁昌就发现他非常关心集体。当时,连队正掀起学文化热潮,开了初小班,高小班和初中班,但文化教员缺乏。在家乡和鞍钢有过执教经历的雷锋便主动报名担任兼职小教员,负责高小班。后来,他又担任了技术学习小组长和俱乐部学习委员。虞仁昌说:“雷锋说自己一点也不累,他整天乐呵呵的,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虞仁昌收藏的照片 训练途中,雷锋给战友读报讲故事
在运输连队,首要任务是技术精,车况好。“为做到这一点,雷锋处处为连队着想,把自己在钻研技术和实际驾驶中积累的经验分享给战友们。”虞仁昌说,雷锋还在一张32开大的纸上,用儿童画似的符号,将行车路线由前至后形象地绘制出来,并标明各种地形地貌,让大家出车时对行程和路况一目了然。
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刻,雷锋还在关心着连队的事。两人的最后一段对话,虞仁昌铭记在心——
“那是1962年8月15日上午十点多钟,雷锋出车回来,到连部向我报告。我问他拉了什么东西回来,他说是旧棉衣,并报告:‘连长同志,我的车已到了保养时间,车况也不好。洪水期快到了,车子不够用,请连长尽快安排保养。’我说,你这么远回来辛苦了,抓紧回去休息,车子由我来安排。他又面带笑容地说,‘连长同志,我提个建议,修理所车子多要排队,为争取时间,我的车不要送到修理所了,让连里修理班自己干,重要零件可请修理所加工。’我说,你的建议很好,我会安排的,你先去休息吧。” “想不到雷锋向我敬了礼,出去不到十分钟就出事了……”
回忆起雷锋牺牲时的情景,虞仁昌老人几度哽咽,泣不成声。雷锋发生意外后,虞仁昌和战友们抱着雷锋送往医院抢救。然而就在送医院的途中,雷锋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讲雷锋,做雷锋,是我一生的使命。”时隔60余年,过去那些人和事,虞仁昌依然记忆犹新。1963年初,虞仁昌转业时,当地人武部门从档案里得知他就是雷锋的连长,就请他为人武干部和全县民兵骨干介绍雷锋事迹。
从这一天开始,虞仁昌就把宣传雷锋精神作为自己一生的神圣使命。几十年来,虞仁昌认定“雷锋是我们的好榜样”,平均每年要做30多场雷锋事迹报告,直接听众达数十万人次。他以生动精彩、通俗易记的形式,告诉人们“我心中那个永远微笑的雷锋”。
“遇事想雷锋,把雷锋精神传播得更远” 虞仁昌的另一重身份,是金华雷锋事迹馆荣誉馆长。
今年3月6日,金华雷锋馆馆长曹荣安带领母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师生代表一行,来到东阳市看望虞仁昌老连长,这也是曹荣安今年与老连长的第一次见面。
比虞仁昌小10岁的曹荣安,坚持近40年“学雷锋 做环保”,也是远近有名的“雷锋老人”,学雷锋标杆。但他每次见到虞仁昌,都会说一句:“来向荣誉馆长汇报学雷锋工作。”他认为,学雷锋,要多向老连长学习。
在曹荣安的带领下,金华雷锋事迹馆开馆15年,全年无休天天开馆,用雷锋主题藏品支持全国各地创办了29个学雷锋展馆(室),不断传播和弘扬雷锋精神。

“金华在全国学雷锋方面走在前列,曹荣安更是学雷锋的标兵,在他的带领下,金华学雷锋团队越来越多,做了很多工作,为宣传雷锋不遗余力。雷锋是我的战友,曹荣安和金华的学雷锋志愿者也是我的战友,大家遇事想雷锋,一起把雷锋精神传播得更远。”虞仁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