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雷锋,一个名字,一种精神。虽然我们未曾亲眼见过他,但他的身影却无处不在。那些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他们身上都闪烁着雷锋的影子。我们每天都在见证他的精神在延续,在传承,在照亮这个世界。
时光为卷,奋斗作笔。为了弘扬雷锋精神,宣传学雷锋的典型事迹,我在历时两年多的730天里,创作了241件书信作品,续写了新时代践行雷锋精神的故事。
一场遇见或许温暖一生,一眼回眸或许美丽着一生,让人眷念一生。

回忆我两年期间全情投入“信颂雷锋”的点点滴滴,而由730与241这两组数字所衍生出来的许多遇见与邂逅,让我每每想起心底都会涌起一股暖流。
一入小满节气,夏意渐浓。这个寓意“小满胜万全”“将满未满”的节气,恰是金秋人生的隐喻——虽不炽烈如盛夏,却沉淀出温润如玉的圆满。对于我而言,这份“未满”中蕴含着独特的人生况味。我曾在石油战线战天斗地四十余年,于岁月长河里淬炼出从容与淡定,如同小满时节饱满的麦穗,昂首等待金黄的收获。
退休后,我用书信集邮形式传播社会正能量。
从2023年4月初至今,我开展的“信颂雷锋”活动,已经度过了730个日日夜夜,收录了241件“信颂雷锋”作品,恰好平均每三天完成一部。在这近50万字封笔,即将汇聚成780页的《永远雷锋精神书信邮集》书籍之时,一串串数字背后隐藏着许多舟车劳顿的艰辛、撰写编辑的坎坷、成功收获的喜悦等等,都将所有的欢笑与泪水、成长与感悟编织成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

人生苦短,说的是人的一生只有几万天而已,除去睡觉、吃饭等,真正可利用的时间非常有限。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我在退休后的730天里,执着地完成了“信颂雷锋”作品创作,这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演绎出了精彩的一幕吧!
正是稍纵即逝的日子,让我的经历才变得更加珍贵和有意义,也让作品闪耀着雷锋精神的光芒。
每一个落笔生根的信札都流露出对雷锋精神的敬仰之情;每一个“信的故事”都讲述着学雷锋的感人事迹;每一幅照片都展现了学雷锋的美好瞬间。
我为所走的路而倍感幸运,为我的选择无怨无悔,为我的付出也深感值得,我将给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和永远的收藏。
我深深认识到:增强弘扬雷锋精神的效果,唯一的办法就是出新,既是形式上出新,又在内容上出新,既在活动上出新,又在融入上出新。
我用传统书信形式赋予了学雷锋永不过时的内容。我犹如一个调度员,组织了雷锋生前战友、辅导过的学生、学雷锋活动的先进人物、外国留学生“洋雷锋”等230人的强大阵容的团队。从将军到士兵,从少不更事的孩童到耄耋老者,从学生到教授,他们都积极参与其中。他们饱含深情畅谈学雷锋的体会,信颂一个主题,抒发一种情怀。
尽管有的人从未写过信,多年也未曾寄过信,甚至都找不到过去常用的合适信纸、信封。但我和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义无反顾地完成了241封信件。这也是学雷锋的实践过程,也是雷锋的“钉子精神”“敬业精神”在信息时代和新时期的最好写照。
山不却垒土之功,故能成其高;海不避涓涓细流,故能成其大。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一步登天的神话,有的只是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只要方向足够明确、信念足够坚定,你就会距离梦想越来越近。
我在茫茫的人海中寻找相关的人物,我在密切关注学雷锋的动态。我想尽一切办法要和他们取得联系,虽然大多人都素不相识,但要打消疑虑,化解隔阂,动员他们参加“信颂雷锋”活动,实现彼此的理解与支持。
241封信件讲述了我与这些“雷友”之间的感人故事。尽管有的年事已高,年近八九十岁的老人;有的工作十分繁忙;有的学生由于紧张的学习任务而顾所不及。
我不厌其烦地指导他们写信、寄信,甚至设计信纸、拟写信稿,为完成信件扫除了障碍。我眼睛干涩,电脑、手机的操作常常感到难以支撑。但我从邮集的设计、书的编排、文字审核、图片的处理等等,都由我一个人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摸着石头过河,一个个攻克难关。犹如十月怀胎一般,经过730个起早贪黑的日子,我釆用“阵地战”“歼灭战”等打法,持之以恒创作每件作品。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一个个、几十个、上百个的目标。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肯登攀,就能到险峰;只要学雷锋,人生定成功。
为了使“信颂雷锋”作品能够在社会上及时发挥传播作用,我采取了边创作、边展示的方法,抓住机会弘扬雷锋精神。这其中参加的相关活动包括:2024年7月17日至30日在盘锦市图书馆举办的首展;2024年10月19至22日举办的辽河油田的20届集邮展览;2025年3月20至26日举办的辽河油田21届邮展;2024年9月26日至30日举办的全国石油邮展;以及2025年3月至今,自费在盘锦市党政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军营、医院等地的巡展,展岀近五十多场,参观人数万人次。我亲自到场讲解,收到了不凡的反响和广泛的赞誉。

我还在湖北钟祥雷锋文化馆馆长罗书林,盘锦赵玉平、师桂喜等帮助下,制作了近百个美篇,在网络上传播,引起了数万人的关注。
我在报刊媒体上发表文章20篇,近4万多字,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生命之美不在年龄,不在青春年少,而在于经历过的厚重。“一寸光阴一寸金”,我没有因虚度年华而感到懊悔。我也不因年过七旬而感到力不从心。因为我有执着的信念,那就是坚持弘扬雷锋精神,让社会学“雷锋式”的好人越来越多,学雷锋活动蔚然成风。“信颂雷锋”活动让我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余生更加绚丽多彩。也为我的邮集赋予了新的内涵,让我的作品为传播社会正能量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不断的追求,让我的思想境界也有了新的提升。制作“信颂雷锋”作品同时,也成了我践行雷锋精神的过程。
在一年里完成了120件书信作品,编辑出了5次样书。两年里又增加了121件书信作品,编辑成上下册书籍。人数的不断增加,内容不断的充实,一个个堡垒被攻破,一个个目标被实现。“信颂雷锋”的历程,证明了雷锋精神人人可学,人人可为。
241封信件是中国几千年来宝贵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学雷锋的铮铮誓言;是彰显学雷锋人的切身感受;是“雷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传统书信形式与学雷锋内容的融合,是创新也将得到发展,从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时光不语,镌刻不凡。
雷锋生前战友、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委冷宽中将对我的行动倍加重视,不但在微信中给予鼓励与赞誉,还曾两次写信,并题写书名。冷宽同志充满深情地说:“谢谢你(王延业)!你在耆耋之年,为传播正能量,弘扬雷锋精神,仍然笔耕不辍,非常感动,令人钦佩!我非常支持你编辑书籍,释放正能量,励志人,扬正气,继续传承雷锋精神,这是我们老党员的共同政治责任。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为社会为他人多做一些有益的事。”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中华志愿者协会传承雷锋精神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天文给予高度肯定和支持,他写道:“全书可谓:存高远之志,探瑰丽之宝。立落地之功,成传世之作。”
江苏省扬州市陈锴感言:“王书记主编这本书,真是费心用力,精益求精,在中华集邮史册上留下了一本精品力作,具有独特价值!”
天津温松年感慨道:“王延业老师是用纸短情长的书信编组邮集并编组成书,颂扬伟大的雷锋精神的全国第一人。我做为一个同龄人,被深深的感动了。王延业老师和这二百多位学雷锋标兵们一起将被载入全国学雷锋精神的史册,同雷锋精神一起被人们牢记。”
沈阳俞淑荣给予了鼓励和肯定:“您立意高远,开拓创新。以雷锋精神为引领,用首创的《信颂雷锋》形式,大力弘扬多层次多群体学习雷锋的先进事迹。如今,您又马不停蹄地披褂上阵,搞巡展、做讲解。使《信颂雷锋》活动“活”起来,似春风、似号角、似旗帜、似灯塔。使活动再次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提振着人们的精神、凝聚着人们的力量、照耀着人们的前行。我坚信:您以这种新颖独到、立体鲜活的形式宣传雷锋,极具感染力,极易引起听(观)众的同频共振,极易吸纳更多人参与到学雷锋热潮中来。其社会影响不可低估,並最终会载入学习雷锋运动的史册!”
有一句至理名言我深以为然。“时间是一把尺子,丈量着你每一寸的坚持和付出”,这句话与我两年的“信颂雷锋”之旅的思想精髓高度契合。我为相识这些“雷友”而深感荣幸,他们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既然认准了一条路,就不要去询问要走多久。在这些人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将沿着学雷锋之路上一直走下去!
我把“信颂雷锋”作品作为向毛主席为雷锋题词63周年的一个献礼,也是为推动群众性学雷锋活动所做的实实在在的有益的举动。我将继续讲好雷锋故事,播撒红色种子。一息尚存,献给雷锋的歌声便不会终止。
60多年过去了,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精神深入人心。241件“信颂雷锋”作品,所记载的学雷锋的模范事迹,必将随《永远的雷锋精神书信邮集》一书,而载入史册,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心灵启迪和引领示范,为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注入历久弥新的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永驻心间。